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,基础理论扎实、具有创造性思维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,这对“专业”设置提出了新的标准。教育部针对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题,要求高校以就业为导向,坚决调整学科、专业结构,优化人才培养结构。严格控制低就业率专业招生规模。为此,教育部在2003年4月提出了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”。这意味着高校的专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、意味着也许有一天,我们广大考生面对的“专业”分不出谁冷谁热。
目前,从招聘就业市场来看,一流名牌重点大学自然具有普遍的优势,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、跨国公司,很看重院校品牌,他们也有实力支付培训费用和较好的薪酬待遇;但是一般中小型单位,更讲究实用型人才,来了就能干活,甚至不愿聘用一流名牌的学生,主要还不是薪酬待遇的事,是担心他能否安心、踏实地履行工作职责。招聘之初,对如计算机、财会、法律、外语、医学、农林等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毕业生,一般是按照岗位需要,尽量挑选专业“基本”对口的应聘者,先干本行,再看发展;但是,对于非应用型、非技术性领域的“专业”,如文、史、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学生,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则是你的“品质”--适合职位需要的其他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所学的学科内容。如企业选营销业务人员,不是看你是否学了“市场营销学”(事实上做此业务的人员,很多是其他专业毕业生),而重在考察你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和团队协作精神;考察你策划能力、与人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及做事的毅力、吃苦精神、忠诚度等等。由此分析,考生一定要比较仔细地选择专业类型,弄清哪一大类朝哪个方向发展,与就业的契合程度怎样。不好笼统地说应看重还是可以忽视专业选择。
有调查显示:十年前毕业的大学生,现在仍然从事与其所学专业一致工作的只占20%,80%改行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,其某些技能型、操作性强的专业毕业生,就业竞争力甚至胜于普通本科毕业生。